大沥:传承龙母文化塑造城市精神

黄岐龙母诞第五度举行,“岐阳踏歌”“龙母祭典”等经典节目将再度上演。

2017年黄岐龙母诞,“五龙子”走过岐阳古道,与市民互动。(资料图片)

今天,不少广佛市民关注的黄岐“龙母诞”将第五度举行。“岐阳踏歌”“龙母祭典”等经典节目将再度上演,本报将全程进行直播,让无法到达现场的市民也可以一饱眼福。

    数百年前,一尊顺水漂来的龙母木像,不仅为大沥人带来了慈善精神,更带来了一笔值得挖掘的文化财富。传统的东西最永恒,民俗的东西最广泛。民俗文化是城市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龙母诞这种民俗文化形式,大沥市民对本地传统文化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共享大沥文化盛宴的机会,从而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和城市认同感。

    特色民俗盛会今日再度上演

    一进入农历五月,大沥镇黄岐社区的老街坊陈妹便开始盼望初八这一天的到来。“那天是龙母诞,黄岐龙母庙会有很大型的活动,我跟其他街坊已经约好了要去凑热闹。”回想起往年龙母诞活动的盛况,陈妹依然回味无穷。

    一些上了年纪的黄岐人,自小便见过多次龙母诞民俗的盛况。五月初八的龙母诞辰,以前在黄岐当地叫做乡例,有拜祭龙母、锦龙盛会、醒狮表演、粤剧、慈善筹款等盛大会景。随着大沥镇对于打造特色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已经成为了大沥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2014年,大沥首次举办了大型龙母诞庙会,仪式庄严隆重,至今年五月初八,已是第五届。

    今年,龙母诞活动取消了“五龙东渡”的仪式,但“岐阳踏歌”“龙母祭典”等经典保留节目依旧吸引眼球。五龙子身着白色、红色、橙色、蓝色及绿色五色战袍,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他们将在仪仗方队的伴随护卫下,经过“岐阳古道”,进入黄岐龙母庙拜祭龙母,沿路锣鼓喧天、龙狮共舞。

    在今天的龙母诞现场,观众可以一睹灯笼队、罗伞队、龙旗队、金童玉女队、肃静回避大笛队、庙方信士队、德庆乡亲代表队、花篮队、金猪贡品队、茶果贡品队、龟丞相、礼仪队、五龙子、贺礼队、父老乡亲队等近二十队贺诞典礼仪仗表演队伍的风采。

    “龙母诞”贺诞上,传统活动包括朝拜龙母、锦龙盛会、醒狮采青、演大戏等,成了大沥人弘扬龙母文化、促进海外同乡相聚的重要节日。2016年,黄岐龙母诞入选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7年,黄岐龙母诞入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岐龙母庙在今年4月当选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今天的龙母诞仪式上还将现场颁发牌匾。

    龙母诞作为大沥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已经发展成为一场大沥民俗文化的盛宴,其内容形式也在不断丰富。除了热闹的龙母祭典以外,本次黄岐龙母诞活动期间,还有曲艺表演、伯奇杯摄影展、创意集市等一大波节目持续放送。在龙母诞上对摄影文化等大沥文化元素进行展示,使得大沥的传统文化基因得到继承和发展。

    传递积德行善的精神内核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血脉与灵魂,它通过民间传说、仪式、建筑物、书籍、艺术品等形式向一定地域传播,并代代相传。龙母,在岭南西江流域的民间传说中,是一位造福百姓、护一方平安的保护神。龙母崇拜发源于西江流域并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传说故事、寺庙建筑、楹联歌赋、民风习俗经时间和空间的积淀和传播,形成了独特的龙母文化。

    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曾经诗曰:“龙母出南国,江声载誉声;原无迷信意,本为济沧生。”“行善积德”“利泽天下”“母慈子孝”等龙母精神,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沥人。

    在《南海县公署布告》(第九十号)中,便记录了民国十一年黄竹岐乡的父老和有识之士倡议筹建共济善堂的事迹。离庙不远的共济善堂,是民国时期弘扬龙母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之一。当时龙母庙每年的龙母诞活动上筹到的善款,除了一部分拨到办学方面,另一部分就是拨到共济善堂。

    共济善堂与黄岐龙母古庙近在咫尺,它的筹建是在龙母文化熏陶下衍生出的具体向善行为。共济善堂根据当地民众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慈善项目,“义诊”是善堂的基本功能,每天有中西医坐堂应诊,节假日不休。此外,善堂还设有留医室、留产室、专门为极个别无家可归的危重病人设置的置留方便所、义冢、存祭所、书报室、消防用具等设施。遇上水旱之灾或兵荒之年,善堂于每天下午4时左右,在门前施派米粥,粥内有菜、大豆、花生等,需要者可以携器皿前往领取。每年清明时节,是隔岸泌冲山坟地拜祭高峰期,善堂会派人前往三岗口附近的主干要道,设置茶水摊,摆上合凳,方便扫墓乡民喝喝茶,歇歇脚。平时善堂内也设茶水,以解过往民众之口渴。

    共济善堂的美名在广佛两地广为流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处于旧街古巷的善堂渐渐被人们遗忘,整座建筑呈现一派颓废之势。后来,不断有群众提议修复善堂。近年,大沥镇积极对共济善堂主体建筑进行修缮,并把周边环境建设成一个善缘小公园,设置义诊室、阅览室、棋艺室等,平时可为老年人开展有关健康养生的咨询活动,为少年儿童举办书画班、舞蹈班、小记者班等免费课程。

    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都市文明

    龙母博爱、积德、行善的精神,放在任何时代都广为民众传颂。这种“济世、乐善、博爱”的精神,不仅仅存在于个人身上。大沥人以一种抱团的形式,把这种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

    黄岐龙母文化协会于2008年6月在南海区民政局登记成立,办公地点设在黄岐龙母庙内。该协会致力于传承和弘扬龙母文化“济世、乐善、博爱”的精神,并承担起部分慈善公益和海外联谊等活动。近年来,黄岐龙母文化协会运用其慈善基金多次参与民间的敬老、济困、助学等活动,集聚各方之力,开展“敬老送孝”、支持社会公益创投、送关爱送温暖三大项为主的公益活动,成为了黄岐民间的“慈善大使”。

    城市精神实际上就是市民精神,就是市民的价值趋向、思想志向和情感意向。从历史维度来看,民俗文化是城市精神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真善美”的龙母文化多年来浸润在大沥的土地上。一直以来,大沥坚持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都市文明,努力打造广佛都市文化高地。通过举办龙母诞大型祈福活动,大沥希望可以弘扬龙母美德和龙母文化,体现出大沥民众对民富城美、社会和谐的追求。

    如今,大沥镇全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三美一优”和“宜居住、宜休闲、宜观光、宜旅游”的美丽文明示范村居建设。大沥镇进一步重视对龙母文化的挖掘,将其精神理念推广传扬,将龙母最本真的“善”化为民众积善行德的实际行动。他们也许是经过广泛传播的大沥感动人物,也许是你身边默默无闻却乐善好施的陌生人,但是“善”的种子,已经在大沥撒播得更广更远。

    延伸阅读

    大沥与龙母结缘于明朝

    龙母是西江流域的母性神,是美的化身,是善的代表,是力量的体现,被百姓尊为造福百姓、保佑地方平安的“神女”。崇拜龙母、拜祭龙母是百姓对幸福的一种追求,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岭南民俗文化。而龙母与大沥黄岐的渊源,最远要从明朝说起。

    源起西江龙母传说流传千年

    西江流域有关龙母的传说由来已久,在不同区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在大沥,最为普遍的说法是:黄岐龙母源自德庆悦城龙母,是西江流域的母性神,她善良、仁慈、博爱、积德、行善,深得广大民众爱戴,她教育五龙子爱民、为民、护民的美德世代传颂。

    关于龙母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是,龙母姓温名媪(凤娇),广西藤县人,生于战国(公元前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凤娇刚出生时,家乡发生了水灾。因为家贫无力抚养,父母将其置于大木盆中,放在西江上任其顺水漂流。木盆飘至德庆县悦城,被打鱼人梁三发现,将凤娇抱回家收养。凤娇长大后,以打鱼织布为生。

    一天,凤娇在江边采摘野菜时,拾得一颗发光的巨蛋,将其带回家。不数日,五龙蜕壳,一斑四青。五条小龙在凤娇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小龙稍大后被放回江边,凤娇嘱咐他们长大后多做好事,凤娇也被尊称为龙母。五龙子非常感激龙母的养育之恩,常回家乡行云降雨,消除旱灾。由于龙母对五小龙关怀备至,悉心养育,五龙子长大后感念龙母养育之恩,处处造福于民,群众纷纷传诵龙母的感人事迹,为她立庙,岁岁祭祀。

    明朝末年,西江又发大洪水,将整个黄岐淹没成汪洋一片,其间有一木刻龙母像随洪水浩浩荡荡而来并始终停留在黄岐不再漂走,百姓认为黄岐与龙母有缘,并相信能得到龙母的庇佑,于是就把龙母神像抬上黄岐河岸边供奉。

    长盛不衰民间习俗得以传承

    据清同治《南海县志》卷五《建置略二·祠庙》云:“神安司:龙母庙,在黄竹岐乡东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黄岐龙母古庙建成。古庙有案台,案台上安放着一尊用紫檀木雕刻的龙母圣像,还有一个龙母行宫坐像。每年五月初八,乡人便将龙母行宫坐像搬至龙母庙对面凉亭内供善信拜祀。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龙母古庙在上世纪70年代一度被毁。至1996年,香港“黄竹岐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重建龙母庙的倡议。当时的黄岐镇政府十分重视,欣然同意重建。重建的庙宇选址在原龙母古庙西边,即岐阳古道西侧,占地近十亩。

    龙母古庙重建后,“龙母崇拜”这一岭南重要民间习俗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龙母古庙的重建工作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肯定。2008年6月,黄岐龙母文化协会成立,接管了龙母庙的管理工作,并对龙母古庙的修缮及扩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建后的龙母胜迹,增加了建筑山门、北帝殿、钟鼓亭、龙床阁和许愿树等,总占地面积约30亩,建筑工程于2011年11月竣工。现在的龙母庙仍用旧庙的“龙母古庙”石匾刻载。

    龙母诞习俗活动延续了近两干年,至今长盛不衰。如今,黄岐龙母庙在广佛地区乃至港澳和海外都颇具影响力。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的龙母诞期,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黄岐龙母庙,跪拜祈福,尤其是初八正诞日,古庙香火最盛。按传统做法“一洗”(圣水洗尘)、“二点”(点蜡烛)、“三装”(装香)、“四拜”(拜龙母)、“五捐”(捐资、捐香油钱)、“六请”(请龙母圣物)、“七烧”(烧元宝)、“八放”(放鞭炮),才是正宗的参拜龙母顺序。但在现时的操作中,也不一定严格执行。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刘成

    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梁夏

分享到:

2018-06-21 08:58:23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