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南海》1:南海创新者群像

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科技创新,对南海变得尤为关键。

从基础范畴看,对“创新”的定义和分类分为三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无论哪种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的主体——人,我们给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创新者。

这是特殊的一群人,他们富有才华,他们敢于冒险,他们有一份执念。他们身上的这种独特气质,足以让他们成为南海最珍贵的群体。

南海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在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区中排名第二。创新,是南海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政企合力,则是南海创新的秘诀。

在南海相关部门举办的企业家座谈会上,经常能看到这种“特别”而又普遍的现象:普通话和粤语经常相互交织着,有些本土企业家觉得讲粤语更“顺口”些,而为了照顾外地企业家,政府官员往往会以普通话来回应。

事实上,《创新南海》首期关注的南海创新者群像中,吴平平、秦磊、李世玮都是外地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与本土企业家的交流,说明南海这片土地有着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有学者研究认为,一座城市的创新,取决于人口的异质化,取决于人口的流动性。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国内的深圳,这两座引领创新的城市,外来的移民人口都大大超过了原住民。

事实上,南海区常住人口 271.13 万人,非户籍人口占一半以上。秦磊来自河北,南海人的包容,令他觉得这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在他所在的广工大研究院里,一半以上同事是外地创业者。

除了包容文化,南海更有开放的心态。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李世玮就是南海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见证者,从创办香港科大在内地的首个工程中心,到探索“离岸孵化”模式,南海的开放胸怀令他印象深刻。

从先前的以香港为师,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南海提出打造全球创客新都市,广聚全球创新资源。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开放的文化,赋予了南海创新者更开阔的视野,集纳更丰富的资源,有更多嫁接科技高地的机会。

创新需要机会,需要跨界,南海丰富的产业链资源蕴含着无穷的创新机会。借助南海这片土地,创新群体不仅敢于创想,而且有着让想法落地的能力。南海区目前拥有超过22 万户各类市场主体,拥有 10 个年产值超过200 亿元的产业链,制造业供应链完善,本地配套率高达 90% 以上。从这个角度而言,南海的制造业,南海的实体经济,为南海的创新驱动战略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

“我们要永远走在前面,如果有市场追赶者,我们就得把更好的东西拿出来。”吴平平说。

创新之道,重在得人。南海区政府也意识到了这点,今年1月,印发实施了7份人才政策,从人才评价、引进、培养、安居、服务及创新创业、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对原有的政策进行了补充或优化调整,全面重构全区人才政策体系。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说,南海制造业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动力更多来自于“从1到100”式的跟随创新,那么今天的南海创新者,更需要瞄准全球前沿,逐步实现“从0 到1”的突破。

来源:珠江时报

分享到:

2019-03-22 16:07:51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