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西樵城产共进的深层次力量

城市的崛起,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引领和支撑。

城市的崛起,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原本居住在这里的先民紧靠一座山、两条江,创造灿烂的双肩石器文明(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薪火相传,一路奔腾,以“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的胸襟和气质,涵养和展露岭南文化的“光芒”:伴随岭南理学文化发展,经世致用、开放创新精神得以不断孕育,西樵山脚下不但开创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更埋下戊戌变法的“火种”;改革年代,“半山赛龙舟”打消了思想顾虑,也揭开了南海致富创富的序幕。

听音湖。(西樵镇供图)

当一个城市历经时代变迁,才会把昔日的情感沉淀进文明递进的血脉,涵养出独特的城市气质。如今,在西樵,我们仍可看到文化精神传承与弘扬所带来的感召与脉动:“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流行三十多年,已成为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名言;西樵民乐小学校长周少伟带领学生们几上央视,向全国展示自强不息的龙狮精神。

可见,西樵对自身独特文化资源及所隐含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着强烈的感知。而这,恰恰是西樵的最独特优势并外化为这座岭南小镇另类崛起的最深层次力量。

包容开放、创新进取

勾勒传统产业的现代绽放图景

一到周末,西樵山总是热闹非凡,观光的游客、虔诚的香客以及登山爱好者喜欢在这个风光旖旎的5A景点集聚。对于熟谙岭南文化发展历史的人来说,这座山则有着另一层意义,它和从山畔两侧而过的北江、西江一起孕育的双肩石器文明,被赞誉为“珠江文明灯塔”,并由此发端,流淌千年,创造出灿烂的理学文化、龙狮武术文化、桑基鱼塘文化……

西樵山万亩桑基鱼塘,西樵镇供图

不只是文化灿烂,西樵的手工产业,如茶、丝织品等也曾兴旺一时,而近代民族企业家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不仅掀起了当时的缫丝革命,而且因开创民族工业的先河而享誉中外。

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产业传统,支撑了西樵改革的先走一步,而在后来的转型和坚守中,更形成独特的产业路径。

改革开放之初,当其他镇(街)还在探寻自身产业路径和发展模式时,西樵早早确立了纺织、陶瓷产业发展及集群之路。随后,一路坚守,从品牌引进、技改投入到“三统一”工程,从纺织集群到集群体系,从上游的纺织机械类企业和下游的服装类企业,延伸纺织产业链,到打造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智能综合一体化平台的华南国际轻纺城……政企“联手缔造”西樵纺织的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2018年,纺织产业规上企业总产值占比提升至28.09%,与陶瓷产业一起(占比31.38%),依然是拉动西樵工业产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华南国际轻纺城效果图

西樵镇党委书记关海权认为,西樵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也是对历史文化与产业传统的传承与转化的结果。“为什么西樵的发展能够一脉相承,主要是社会对西樵发展路径有高度共识”,他解释,“纺织对于西樵来说,不仅是税收,还有大家对它的感情,其从业人员众多,西樵政府发展纺织,是对民生的坚守,是对西樵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精神的坚守。”

事实上,脱胎于农耕文明的纺织行业,从手工业时代就因户户可经营,人人可参与,天然带有包容开放的精神禀赋,工业文明的崛起,提高了进入门槛,但规模的扩展反而成为这一精神传统的“加持”,无疑是对岭南文化精神的最好接续。

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精神不是虚幻的,一旦与生产生活结合,便拥有了培育灿烂文化甚至文明的土壤。94岁的西樵民间学者关祥就认为,包容开放、创新进取的文化传统,就是保证西樵在一个又一个文明更迭中,始终成为岭南高地的强大力量,“来西樵山脚下谋生的人很多,有来自珠三角甚至中原各地的,当地对他们从来都是欢迎的,而这促进了当地的兴旺发达,早在唐代,西樵山上的茶民有二三万人,西樵山也叫茶山,茶文化、种茶业就是因外地移民而兴起的。”

在此背景下,我们才能理解“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的深刻含义,理解其为何流行三十多年,并上升为全镇的共识;才能明白西樵对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坚守,就是对民生的坚守,就是对包容开放精神的坚守(据统计,2018年西樵纺织吸引5.8万人就业)。同样,也正凭借这一精神,才能完成传统产业的坚守和不断转型升级,成为西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崛起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根基力量。

比如包容开放,带来的是家园意识和创新进取意识的进一步强化。西樵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无论外地来的还是本土生长的,都注重从长远来谋划产业发展,“西樵的企业家90%都把利润用来投入研发与技改创新,而不是低层次扩大规模,追求利润翻倍。”

佛山瑞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瑞龙,2003年左右从温州瑞安来到西樵,他感慨地说,久在他乡成故乡,他们一家三代都在西樵创业,西樵就是他的家。从做纺织到现在跨界“玩起”文旅、教育产业,他说:“我妈、姐姐、姐夫、小孩……全家已在西樵扎根多年,前几年老家启动“温商回归”计划,我们没有回去,而是加大在西樵的投资,坚守传统业务,也尝试新的产业,今年我们还计划投资建一家酒店。”

不但是社会层面,而且貌似西樵历届政府“主官”尤其是外来的“主官”,一上任都为纺织与陶瓷的发展“站台”,为其做大做强、做精做细“谋篇布局”。而在一个又一个产业风险及发展困境面前,“一张蓝图绘到底”换来的是“脱胎换骨”,迎来的是传统产业的现代绽放。

比如近年来,在传统纺织产业基础上,西樵延伸链条,发展的卫生用品产业,因科技含量、附加值比单纯面料织造更高而迎来较好增长。目前,西樵卫生用品产业集聚了30多家企业,连续几年超两位数增长。

天下之西樵

开启从小镇到名城的蜕变之旅

名山大川,往往是人口汇聚、城镇形成之所。西樵曾因明代中叶著名理学家湛若水、霍韬以及西樵人方献夫在山上建立书院,弘扬理学而声名鹊起,也由此创造一座小镇的时代传奇。

鼎盛历史人文,涵养出“天下之西樵”内在气质。在3月底的西樵镇第七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关海权表示,“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造就了西樵的历史辉煌成绩,使之成为“今日之西樵,天下之西樵”。

事实上,今天的西樵并不缺乏“天下担当”,只是“风头”或多或少被过去“天下之西樵”美誉所掩盖。不难理解,它以岭南小镇的体量和容量,创造镇域经济的辉煌,打造“中国面料名镇”、“中国妇婴卫生用纺织品示范基地”等“国字号”地标,现正担纲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实验等改革项目,承担着为国家、为改革探路的“荣光”。

可以说,“天下之西樵”不但是农耕文明的辉煌,而且顺改革大潮而来,奔未来梦想而去,这种胸怀天下的气质深深嵌入现在西樵的“肌理”,犹如“精神原点”,不断“拉高”这座小镇的格局意识,展示“敢为人先”的担当。

可以清晰地看到,“天下之西樵”从“最岭南”开始。2013年1月,西樵山风景区以最高分摘下“国家级5A景区称号”,以此为契机,西樵再次闯入全国乃至全球视野并作为南海乃至佛山文旅产业的“龙头板块”,加速度迈进。听音湖片区打造“岭南文旅第一极”,飞鸿馆、樵山文化中心东西两翼在年中启用,宋城·西樵山岭南千古情已动工开建……随着这些项目逐步落地,西樵“文旅融合城市,产城共融提质”的发展路径越走越实,山上5A景区、山下5A城市的联动发展态势“强劲”,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层次、空间及潜力。

飞鸿馆。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 摄

更重要的是,产城共进的发展逻辑,不但进一步涵养了“天下之西樵”精神,还推动西樵从“小空间”走向“大战略”。关海权表示,西樵城市地理位置特殊,两江夹一山。西樵就是要围绕“一山两城两江三带三片区”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如三片区做文旅产业+生态,新城区发展居住、商业、商贸等,以产业、文旅、城市、生态、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面建成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绿色生态发展标杆区、城乡融合共治先行区。

当然,系列大战略的落地,需要大手笔规划,还需要内外资源的整合,“并船出海”。虽然是南海最西部,但西樵整个交通设施初具规模,广明高速、广佛地铁2号线二期等项目的推进,1小时广佛都市圈的形成,使西樵承接广佛同城的资源外溢的信心不断增强。

此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站在城市群分工协同的高度,挖掘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也正成为西樵的重要着力方向。

敢为人先,空间再造

从产业集聚人才到城市吸引人才

一个区域的发展,见产业,见城市,更要见“人”。西樵之所以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方人才的汇聚与支撑。

“我在这里朋友很多,有本地的,也有和我一样来自外地的”,黄瑞龙介绍,“外地来的和本地的会不一样,我们可能冒险一些,如果有10万元资金,可能会想着如何做30万元的生意,本地人可能有10万元却只会做8万元,不过有意思的是,随着长时间的相处和碰撞,双方观念都在有所改变,比如我会学习这里的务实,来自本地的观念也日益开放,甚至比我还‘冒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一个区域的“活力”。毕竟,无论哪个地区,有没有竞争力,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看其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当然,城市能否吸引到人,最终还是靠实力。西樵,曾经以镇域经济的产业奇迹,完成人口的早期集聚。据统计,目前西樵辖区人口35万人,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占比参半。

当然,相比南海其他镇,西樵人口集聚数量并不是很突出,但这一人口规模也基本相当甚至超过内地一个县级甚至个别地级城市。

如今,西樵正以三个“两手抓”,重点推进文旅和纺织两个产业集群再造,继续以优质的产业集群,为南海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提供西樵支撑。

“最近,创新大厦招商引资,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引入一批总部在创新大厦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补贴力度很大”,关海权表示,“我们会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此,我们计划实施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镇领导部门正职挂钩不少于3家企业,要求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深入企业,由挂钩领导团队牵头服务企业。”

西樵创新大厦。珠江时报记者/章佳琳摄

飞鸿馆即将开业,在观心小镇着重引入更高档酒店……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配套,以项目落实为抓手,加快城市空间再造,增强文旅小镇的“魅力”,这种思路不断被强化,意味西樵人才战略的“大改变”,正从产业集聚人才向城市吸引人才的跨越。

而经过多年深耕,西樵的“黄飞鸿”狮王争霸赛、樵山文化节、翰林文化节、大仙诞文化节、渔耕粤韵桑蚕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相互接续,贯穿全年。这种不断提升节庆品牌内涵,在丰富游客岭南文旅体验的同时,也会让生活在西樵的人幸福感越来越强。毕竟,虽没有大城市的教育、医疗等高端配套,但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小镇魅力,对日益注重生活节奏的年轻人包括创新创业人才,有着不小的“诱惑”。

策划:李维德 冯上斌

文:珠江时报记者 冯上斌 通讯员 关蕴琪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梁夏

分享到:

2019-04-17 08:49:05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