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兴产业如何形成虹吸效应?

南海“两高四新”产业领域迅速聚集一批龙头项目和国家级平台。

7月1日,中国石化宣布,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佛山樟坑油氢合建站在南海西樵建成。而在6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氢能标准和安全(南海)高端论坛上,南海氢能产业接连迎来了多项重磅“喜事”,其中包括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氢能经济职业学院项目落户南海,首届UNDP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将在南海举办,这标志着南海氢能的产学研工作走向国际化,产业影响力扩展至国外。

今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地极大关注。而在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前来南海调研考察广东爱德曼、重塑科技等企业,表明南海氢能产业在全国氢能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海氢能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迅速形成影响力,是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南海提出发展新经济开始,2018年5月南海提出构建“两高三新”产业体系,今年完善为“两高四新”产业体系。在两年多的时间,南海的“两高四新”产业各领域已形成均有龙头项目或国家级平台进驻的局面,初步形成较强的虹吸效应。南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虹吸效应是如何形成的?有怎样的经验?我们对此进行总结和探讨。

第一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推介会展出的氢能源电动巴士。(资料图片)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摄

氢能样本

从一家企业起步 发展到产业集群

“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首次写入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这释放了一个重磅信号,国家已经开始围绕氢能源进行规划与布局,氢能源产业发展有望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如今,氢能产业成为各地角逐的热门产业。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佛山、宁波、南京、成都、张家口、苏州、武汉等10多个地方发布了氢能产业规划。

在千帆竞发之下,人们仍能看到南海的领跑姿态。南海除了6月宣布的氢能产业多条重磅喜讯,4月8日至9日辛国斌赴广东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编制调研,前来南海考察广东爱德曼、重塑科技等企业,了解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频频宣布重磅消息及接待领导调研的背后,表明南海氢能产业在全国氢能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南海氢能产业如今得以“薄发”,得益于近十年的“厚积”。“南海区早在2009年就开始接触氢能了。”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蔡德权介绍,彼时,广顺新能源落户丹灶,作为国内唯一具备生产氢燃料电池压气机等核心部件能力的企业,为南海氢能产业带来了火种。

从十年前的一颗“火种”,到如今形成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条,南海聚集了包括广顺新能源、泰罗斯、长江汽车、爱德曼、重塑科技等氢能领域知名企业,已经落户氢能产业关联企业超20家,计划投资近200亿元。

安普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做检测。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 摄

南海氢产业之火,是如何得以燎原的?这牵涉到南海发展氢能产业的道与术。首先是前瞻性的布局,早在2015年4月,南海出台的《佛山市南海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国内领先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

明确定位后,南海又相继完成了被誉为“六个一”的政策布局,包括率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等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高标准规划打造一个47.3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产业园区等,涵盖了政策、载体、平台、活动、项目、配套等多个方面。

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2017年后,南海区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及整车生产项目、爱德曼等龙头项目落户南海丹灶。“相较其他城市,南海有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和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上下游。”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直言,南海对氢能产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目前泰罗斯已步入产业化阶段,开始小批量生产。

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意识到氢能产业是一大机遇,但发展氢能产业考验的不仅是资金、政策,而且还要看能否率先扫清一些发展障碍。南海的一些举措是全国领先之举,体现了南海人背后的“吃螃蟹精神”、敢于争先的勇气。例如,加氢站审批流程复杂一直是一个问题,而南海探索建立了国内首个商用加氢站的审批、建设流程。正因如此,2017年国内首座商业化加氢站——瑞晖加氢站在丹灶建成投用,今年7月,全国首座油氢合建站在南海建成,奠定了全国的领先地位。

2018年以来,南海的氢能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虹吸效应,这种效应既体现在重点项目引进速度明显加快,重塑科技、海德利森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慕名前来考察的汽车企业络绎不绝;也体现在国际机构的频频关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南海氢能产业的影响已经扩大到国外,不少日本企业前来咨询考察。”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局长伍慧英透露,今年以来,已经接待多批日本知名企业前来南海考察氢能和新能源产业。

 产业集群再造

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对于南海而言,改革开放几十年,传统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历程给南海留下了不少业绩。然而,近年来,更多依赖土地、资源发展的传统制造业走到了“交叉点”,而新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一汽-大众的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摄

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南海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成为关乎南海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不足,一直是南海产业结构的一个短板。以2018年为例,南海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8.7%,虽然比重规模近四成,但低于周边的东莞、中山等市。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3%,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明显不足。未来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南海必须弥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短板。

知不足而奋进。从2017年开始,“发展新经济,凝聚新动能”,成为南海经济的主抓工作之一。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强调,要加速培育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背后原因,既有土地、资源环境制约的考量,也是基于未来产业的一个布局。这一年,南海的新经济进入蓬勃发展期,长江氢动力(佛山)研发中心及整车生产项目落户,南海与华为、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联姻,向大数据产业发力,全国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推动。

新兴产业毕竟种类众多,如何结合优势进一步聚焦?2018年,南海明确提出构建“两高三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两高”指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三新”指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有了明确方向后,南海瞄准“两高三新”产业进行精准招商、靶向招商,投资118亿元的一汽-大众MEB电动汽车项目落地等一批高端项目加速落户。

迈入2019年,南海提出要重振南海虎威,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重点实现空间格局再造和产业集群再造。其中产业集群再造的一大重点,是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中国中药总部、北大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等龙头项目落地为契机,立足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南海确立“两高四新”(新增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发展导向,着眼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撑起南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

使出“三板斧”

引项目、搭平台、聚生态

“‘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导向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广泛认同,2018年南海共引入超亿元项目166个,计划投资总额1170亿元,包括一汽-大众MEB电动汽车、日本东丽、上海重塑等一大批行业龙头项目。”区长顾耀辉在一次推介会上介绍,“目前南海‘两高四新’各产业领域都有龙头项目或国家级平台落地,虹吸效应正在凸显。”

从2017年南海提出发展新经济开始,到如今南海提出构建“两高四新”产业,两年多的时间,“两高四新”为何能显现虹吸效应?答案就在南海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三板斧”:引项目、搭平台、聚生态。

第一板斧是吸引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龙头项目入驻。“重点瞄准新兴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大项目招商,以大项目来拉动新产业。”伍慧英介绍,南海利用北京、上海、深圳招商办事处作为深入“两高四新”产业发达地区的桥头堡,加大力度对接项目。就在6月,南海就赴深圳推介智能安全产业。

龙头项目进驻后,拉动产业链的形成,然后再强链补链,南海深谙这样的道理。龙头项目是各地争夺的“香饽饽”,南海如何既能将它们引得来,又留得住?这需要高效率的落地服务。例如针对长江项目,南海专门成立了“长江工作组”,处理企业落地过程中的各项事宜。2017年,日本东丽项目落户南海,从土地购入到项目动工只用了3个月时间,到项目整体完工只用1年半时间。东丽集团反馈,这是他们同类项目推进的一个新记录。为此,东丽集团主动增资扩产,追加水处理膜项目投资。一汽-大众也是如此,在前期合作良好的基础上,又加码投资MEB电动汽车整车项目。

第二板斧是搭建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区内重点平台的重大项目统筹能力,南海已成立了全区重点平台建设指挥部。另一方面,南海也前所未有地加大了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比如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落户南海,该研究院拟投资达12亿元,力争5年内带动80亿~100亿元的工业产值。另外,还包括投入5亿元的清华大学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投入2亿元的北京大学核医学分子影像产业链项目、集成电路产业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通过强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最强大脑”。

而聚生态则是第三板斧,聚生态关键在聚,集中发力,形成集群。围绕聚,南海各镇街错位发展,相继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平台,例如,位于里水的佛山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丹灶的仙湖氢谷和智能安防产业平台。另一方面,南海通过借助举办一些“国字头”盛会,形成行业的影响力。例如,去年南海接连举办氢能周、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和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等行业盛会,大大提升了行业影响力。

“错过一个机遇,落后一个时代!”黄志豪曾多次以此形容时间紧迫、机遇可贵。南海已提出,将培育超2000亿元新兴产业集群,另外在先进装备制造业、金属加工及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内培育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未来几个月,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及首届UNDP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将接连在南海召开,再次展现南海发展新经济的决心。

记者观察

氢能产业“组合拳”的启示

前段时间,笔者赴贵阳调研大数据产业。作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魏琴曾这样总结贵州大数据发展的秘诀:“就是“八个一”,包括制定一个工作计划、建立一个领导机构、谋划一批产业、引进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干部、出台一批政策、引进一批人才、集聚一批创客。”正是‘八个一’形成的组合拳,使贵州成为大数据人才和企业的热土。

在南海的“两高四新”产业体系中,氢能产业十分亮眼。在南海氢能产业发展中,顾耀辉也总结了经验,那就是“六个一”,包括率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高标准规划打造仙湖氢谷产业园区;建设一批氢能产业研发和标准化平台;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氢能活动;推动一批氢能产业链重点项目落地;规划建设一批加氢站等。

仔细琢磨发现,贵州大数据发展的“八个一”和南海氢能产业的“六个一”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对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统筹以及政策的系统性、全面性,涵盖了政策、载体、平台、活动、项目、配套等多方面。相比贵州的“八个一”,南海还可在领导机构和人才上发力。

任正非把华为成功的秘诀归结为:28年对准一个城墙口不断冲锋。事实上,贵州大数据及南海氢能产业也是如此,瞄准契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发展方向集中发力,围绕一个产业不断打出组合拳,一处领先,处处争先,从而形成了累积优势和虹吸效应。

在大湾区时代,要素流动必将加剧,各极点、各城市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南海如何避免被别人虹吸?答案是要优先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累积优势,这也是为何南海要打造一批千亿产业集群的原因。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李年智

文/珠江时报记者 李年智 许徐以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王景珍

分享到:

2019-07-04 08:53:32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