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南海丹灶启动建设

丹灶将着力打造“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与媒体联手共同讲好丹灶有为故事。

珠江时报讯(记者/黄婷 通讯员/梁莹)9月26日,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启动仪式暨丹灶有为水道发布活动在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举行。会上发布全市首批47个“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和示范带标识,开启佛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新征程。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佛山率先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示范带串联起沿线沿岸的里水、丹灶、桂城、陈村等14个镇(街道),100多个村居,总里程超过100公里的“百里芳华”景观廊道。

围绕建设要求,示范带初步确定47个重点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156.8亿元。首批重点项目分为四大类:一是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6个“寻味佛山”粤菜美食集聚区,三是10个美丽田园或特色公园,四是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

副市长乔羽表示,当前佛山正加快打造“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覆盖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佛山将成立“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各镇街要立足全局,将示范带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落实项目资金保障和责任分工,抓好落实,凝聚合力,早日建成,早见成效,打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9月26日,《丹灶有为水道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调研资料及成果汇编》发布。

为打造“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利用其“人文相似、历史相通、水道相连”的独特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丹灶镇携手广州日报、佛山日报、佛山电台FM924(南海频率)、珠江时报四家主流媒体,创新政媒合作模式,聚焦“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对其串联起的四个村(居)实施“媒体驻村”项目,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合作,为珠三角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新路径。

未来一年,四家媒体将聚焦有为水道连片四村的基层党建政媒联动机制建设、有为文化内容深度挖掘整理、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网红热点等,诠释乡村人文内涵,讲好丹灶好故事。

昨日现场精心设置了“有为水道”微观长廊和“百里芳华”U型廊道两大互动展示空间。其中“有为水道”以“葛仙遗迹”门坊为起点,沿着葛洪古道,可游览千年古村、葛洪广场等,感受古村新颜;“百里芳华”U型廊道则模拟U型乡村振兴示范带设置互动展览区,由示范带沿线沿岸14个镇(街道)各单位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进行特色风采展示,以图片直观展现沿线各村、镇(街)的乡村振兴建设成效。

活动还举行了佛山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展示馆授牌仪式及乡村振兴研讨会等。

9月26日,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启动仪式暨丹灶有为水道发布活动在丹灶镇仙岗村举行。这条U型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五区14个镇街,其中南海占得五席,丹灶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独具特色的岭南古村、历史底蕴深厚的有为文化,还是规划中的有为水道,丹灶这个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镇街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一直以来,“乡村振兴”都是丹灶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丹灶“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提格升温”,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各项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启动,“有为水道”示范片、“一岛两湖”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落在丹灶。丹灶将如何助力打造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

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在丹灶启动。

47个重点项目南海占18个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佛山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这条U型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南海区里水镇为起点,佛山一环东南线景观林带、东平水道两条生态廊道为纽带,串联五区14个镇街,辐射超100个村居,总里程超100㎞面积约800km2,,占全市1/5土地。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带汇聚了乡村观光、美食、民宿等一大批农业特色资源,孕育有朱子文化、翰林文化、葛洪文化、有为文化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佛山特色文化,通过连片示范带效应,有利于集中展示全市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新发展成果。

结合当前佛山各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粤菜师傅等工作情况,示范带在每个区都重点布局了一批重要节点项目,率先推进首批47个重点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约156.8亿元。

活动现场,首批“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投资建设项目正式发布。据介绍,第一批重点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6个“寻味佛山”粤菜美食集聚区;三是10个美丽田园或特色公园;四是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等。

在47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南海占了18个,包括里水“梦里水乡”风情游示范片项目、里水“岭南农业大观园”示范片项目、盐步“老龙礼俗文化精神”示范片项目、丹灶“有为水道”示范片项目等。南海区副区长陈绍文表示,南海有5个镇街纳入了佛山“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接下来将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将示范带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推动南海加快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作为这次项目启动仪式举办地,丹灶镇被纳入“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岛两湖”成为10个美丽田园或特色公园项目之一,而有为水道则获选为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之一,仙岗社区、良登村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居)建设名单。

丹灶镇委副书记、镇长陆文勇说,丹灶将城西5000亩村级工业园连片示范和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的两个连片结合,积极重塑人居环境、产业结构和生活配套,走出产城人文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丹灶有为水道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调研资料及成果汇编》发布。

据了解,丹灶镇以“两个点线面”为思路,推出《规范乡村振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方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实施试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在制度上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有为水道”掀开“红盖头”

从丹灶仙湖度假区出发,一条水道自北向南蜿蜒流过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塱心5个社区(村委会)。这条水道名为“有为水道”。它像一条时空隧道,串联起1700多年前的儒道合一理论家葛洪,800多年前的“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500多年前的明代三朝阁老方献夫和近代的康有为、陈澹浦和8名黄花岗烈士。道家文化、养生文化、儒家文化、忠义精神、维新思想、工匠精神、爱国情怀均汇聚于此,成为孕育“有为精神”的沃土。

当天,有为水道掀开“红盖头”。前期,南海区历史文化协会对丹灶有为水道区域村落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涉及5个社区(村委会)24个村落(经济社)。经过专家们的深入调研,《丹灶有为水道村落历史文化资源调研资料及成果汇编》(简称《调研资料》)首次发布。《调研资料》详细地介绍有为水道上各个村居的风貌、历史人物及传统建筑等。

南海历史文化协会会长张莹关注丹灶十多年,她不断发现当地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在这次调研有为水道中,张莹有了很多意外收获。“我们确认了中国近代民营工业之父陈澹浦故居,发现了当年陆秀夫护送南宋少帝途经苏村、大杏村,苏村村民护送少帝勇抗元军的故事……”在张莹看来,有为水道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开辟了一条寻迹之路。她表示,丹灶一直以来提倡涵盖“忠勇、仁爱、公义、尚礼、诚信、明智”的“有为六德”精神,而这“六德”的来源,均可以在有为水道中得到体现。

如今,有为水道获选为佛山市13个美丽乡村示范片之一,水道串起的村居全部列入乡村振兴连片示范村。如何打造有为水道片区?陆文勇表示,有为水道既作为南海区乡村振兴的连片示范区,也是佛山“百里芳华”的重要节点,丹灶将从三个方面推动,通过政媒合作的模式,深入发掘各个村居的人文历史;用好建好丹灶镇有为党校、乡村振兴培训中心,让群众有更高的认识,全民参与,积极开展“三三整治”工作;根据村居特点梳理100多个项目,计划投入2亿资金,打造各村居重点节点,将有为水道的村居串珠成链。

丹灶镇乡村振兴办专职副主任谢小辉介绍,有为水道片区的整体规划已初步确定,将提炼各个节点的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和景观特色。此外,有为水道周边没有工业污染源,水体基础好。针对这一水系,丹灶镇将打造两个慢行系统。一条在水上,建立游船码头,开发水上游船项目;一条在岸上,打造滨水绿道,建设亲水平台。其中,绿道建设即将启动,预计明年底全面完成。

谢小辉说,根据不同村的特色,改造和建设重点也有所区别。例如仙岗村,此前经过“古村”和“美村”工作,村居的基础较好,接下来着重开展微改造,提升细节。在西城社区,可以开展忠义公园和忠义馆等形式的建设,展示人物,体现中国的忠义精神。整个水道区域的文化体系,最终可以汇聚到有为精神这个大的框架中。

丹灶仙岗村。

首创媒体驻村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合作

走进西城社区,会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村道两旁的老建筑并排而立、错落有致,青砖、雕塑、镬耳屋留下原汁原味的岭南韵味,路边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遮蔽整条村道,老人在树下纳凉,小孩在树下嬉戏,浓浓的古村风光让人着迷。

西城社区属下有六条自然村,这里耕地鱼塘遍布,祠堂、庙宇众多,私塾书院多,考取功名的人也多,文化氛围浓郁,有联名的传统广府民居、旗杆石,还有炮楼、名人石碑、古井、古树等文物古迹。

让西城社区党委书记莫兆铭苦恼的是,西城社区自然环境优越,不缺好的历史文化故事,但苦于不知如何挖掘包装。当天启动仪式上,丹灶镇携手广州日报、佛山日报、佛山电台FM924(南海频率)、珠江时报四家主流媒体,创新政媒合作模式,聚焦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对其串联起的村(居)实施“媒体驻村”项目,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合作。

媒体驻村合作签约仪式。

丹灶镇相关负责人说,为打造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利用其“人文相似、历史相通、水道相连”的独特人文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当地的历史名人故事和精神文化,同时引领文明乡风建设,丹灶镇首创实施“媒体驻村”项目,媒体从第三方观察者角色转化为参与者,共同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合作,为珠三角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新路径。

其中,“媒体驻村”以“一村(居)一媒体”挂钩模式推进,体现多家媒体、多种平台组合模式,促使各媒体助力有为水道连片示范区沿线各村(居)文化振兴建设,成为“文化内涵挖掘者和传播者、文旅开发推介团和智囊团”。具体挂钩结对为:广州日报—仙岗社区,佛山日报—银河社区,佛山电台FM924(南海频率)—良登村委会,珠江时报—西城社区。

未来一年,四家主流媒体将聚焦有为水道连片四村的基层党建政媒联动机制建设、有为文化内容深度挖掘整理、丹灶乡村文化品牌传播、丹灶乡村对接媒体基地建设、丹灶乡村文化推介载体建设和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网红热点,诠释乡村人文内涵,讲好丹灶有为故事。

会上,珠江时报社与丹灶镇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合作意向,拟派驻专业团队进驻西城社区。莫兆铭开心地说:“期待与珠江时报等媒体碰撞更多火花,共同挖掘西城社区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西城社区故事。”

媒体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广州日报佛山全媒体传播中心副主任邓柱峰认为,通过媒体驻村开展乡村文化振兴主题合作,一方面媒体可以挖掘地方风貌、历史文化、社会治理等,深入了解村居基层声音;另一方面媒体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村居提供各方面资源需求,“很多村居都有好的故事,但不知道怎么包装推广,媒体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与村居一起讲好这些故事。”

珠江时报驻西城社区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对西城社区历史风貌、人文古迹、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梳理、挖掘和提炼。通过此次媒体驻村的合作项目,珠江时报社也将投入足够的宣传资源、智库资源、活动资源等,在基层党建政媒联动机制建设、有为文化内容深度挖掘整理、丹灶乡村文化品牌传播、丹灶乡村对接媒体基地建设、丹灶乡村文化推介载体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做出成效。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 特约通讯员 陈雅静 通讯员 梁莹

图/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王景珍

分享到:

2019-09-27 08:55:19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