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百家饭之恩” 带乡亲走产业脱贫路

全国道德模范黄桂祥20多年来利用节假日投身家乡扶贫事业。

“等罗坑人都住进新楼房,我才安心快乐。”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副局长黄桂祥,20多年来利用节假日投身家乡扶贫事业,引导当地利用连片的山林发展生态茶叶。这位自称“吃百家饭长大”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类提名奖获得者,带领“老少边穷淹”的瑶汉乡亲改变观念,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让乡亲“有活干,有钱赚”

1998年,黄桂祥从广东省税务局派驻到梅州市丰顺县扶贫,这段经历给了他很大触动。想到自己靠乡亲们的帮助一步步走出大山,更感受到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让乡亲们过上“有活干,有钱赚”的好日子。

“发展产业,最难的是前3至5年。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大家干劲足、期望大,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应对,才是真正的考验。”黄桂祥起初带领乡亲们栽种茶花、杜仲、肉桂,但因缺乏经验,“三高作物”种植全部失败,还有的乡亲动摇了信心。面对困难,他带领众人从失败里吸取教训:村民没有种植技术,他就引荐专业的技术员,指导村民改种易生快长的春桃、板栗和其他适宜的果树;种植中缺乏种苗、肥料等资金,他毫不犹豫自掏腰包一一解决;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不足,他就家家户户走访、深入浅出做足工夫。

这一次,他们成功了。易生快长的500多亩春桃、板栗和其他果树在3年后喜获丰收,全村平均每户增收近万元。

罗坑镇山林资源丰富,当地种植茶叶有一定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形成商品价值。发扬“拓荒”的成功经验,黄桂祥带领众人再接再厉,利用罗坑镇连片山林,发展以茶为主的生态产业,誓要推动瑶汉村民致富。认准了方向就要埋头干,他为此一户户上门,一家家分析种茶前景,动员村民租地种茶,一次不行就两次,再不行就三四次……他还热情召唤在珠三角发展的本地年轻人回乡投资办厂,初期为打消顾虑,他还垫出10万元资金启动新茶企。

过去20余年,只要有时间,黄桂祥都携老乡们一起上山看土质、看环境、看茶叶长势,动手除草、掰石、开山都不在话下。他经常和茶农们聚在小作坊里,研究新品种、试制新方法。2010年,韶关市曲江区政府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罗坑茶保护与开发办公室”,指导制定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村民恢复管理原有茶山、茶园。

2011年3月,黄桂祥牵线搭桥,首期投资2000万元的广东雪花岩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年即带动了全镇茶叶采摘、加工、销售等系列工作。该公司现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国茶业界的百强企业。产业扶贫上正轨、成气候。

茶农人均收入6年增10倍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这份情我一直记在心里。”上学时,他交不起学费,村学校免费让他跟班学习。正是罗坑人对他的关爱,激励他拼搏上进,成就一番事业。黄桂祥铭记在心。

他选择以公益事业回馈家乡。为了打通村里的烂泥路,他曾从多年的工资积蓄中捐出20多万元,设计修建了一条宽3.5米、长30米的“沉水桥”,帮助村里从山上引水到各家各户,解决了村民的出行和饮水问题。从上世纪末至今,罗坑镇较大的公路、街道、饮水建设和村民种植、抚恤等,他都不吝解囊相助。村中流传着对他的赞美:“出钱、出力、出主意,赚到的钱都是大家的,自己却不取分毫。”

据悉,近几年罗坑镇茶叶生产收入占当地GDP的五成多,茶农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是6年前的10倍,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品牌体系基本成型,并连续举办了6届罗坑茶文化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黄桂祥说:“今后要继续与困难同行,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等罗坑人都住进新楼房,我才安心快乐。”

(文图来源:《广州日报》《韶关日报》)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王景珍

分享到:

2020-08-06 10:23:37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