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开放合作 探讨产业可持续发展

氢能产业大会之中日韩氢能论坛举行。

珠江时报讯(记者/彭美慈 通讯员/周子健)10月19日下午,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活动之一的中日韩氢能论坛举行,国内外大咖围绕“清洁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主题展开思维碰撞。南海区委书记闫昊波、区长顾耀辉参加论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晓强认为,韩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以及氢能利用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是中国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化重要的学习例子。氢能源作为一个广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应该成为中日韩合作汽车产业能源多元化的重要选择方向之一。

顾耀辉表示,南海明确把氢能产业作为发展“两高四新”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链条,成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中日韩三方应该积极推进氢能行业标准协同化,降低氢能产业合作成本,合作共赢前景可期。

“当我看到中国正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并举行了氢能产业盛会,不仅准备发展交通行业,还有氢能的生产、运输和存储,两国产业合作未来可期。”韩国现代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工程学博士、燃料电池事业部首席代表金世勋表达对携手中国发展氢能产业的愿景。

闫昊波表示,历史证明,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随着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及商业化应用不断发展,中日韩三国在该领域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的合作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氢能产业的一个先发地区,佛山、南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在推动氢能产业科技创新、集聚发展上更是有着优越条件。“我们希望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好服务,支持更多像氢能产业大会这样的活动在佛山、南海举办,共同推动氢能领域技术、标准、人才和市场的国际化合作,为清洁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秋高气爽,时光正好,一场氢能盛会如约而至。

10月19日~22日,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南海樵山文化中心举行,这是南海第四年举办氢能产业盛会。从2017年12月,国内首个“氢能周”在佛山南海千灯湖畔拉开序幕,再到202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南海奏响了氢能盛会的“四连奏”。

此次大会上,来自全球的氢能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商讨氢能高质量发展之路。南海此次会上收获满满,再签约16个氢能重磅项目,实现4个氢能项目投产,南海氢能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

经过多年积累,在南海举办的氢能产业大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成为世界认识南海的新名片。会上宣布,有着全球氢能“奥运会”之誉的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将相约南海,届时,两大峰会的叠加效应,将对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起到更加强劲的推动作用。

多项研究成果重磅发布

彰显南海氢能前沿地位

开幕大会现场,一系列氢能产业研究成果重磅发布,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联合发布仪式举行。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的氢能顶级会议,被誉为全球氢能“奥运会”,2023年将在南海举行。

大会举行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指南》新书发布仪式和《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启动仪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指南》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燃料电池分会组织30余家单位、汇集一线专家经验编写而成,从设计、制造到应用各个环节,及整车、系统、关键部件等不同层面展开,探讨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性问题,对燃料电池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供依据,为开展安全性研究项目提供方向,推动我国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快速发展。

《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研究》将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氢能联盟为主体,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客观中立地开展研究和评价,力争形成业内认可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每年发布《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评估报告》,重点对中国区域氢能产业竞争力、中国氢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估,为产业发展、政府决策及行业研究提供权威参考。

“目前氢能汽车产业在中国处于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前夜,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们总体上来说还没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没有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风险显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课题组联席组长景春梅表示,希望构建行业指标体系,每年发布研究报告,助推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再签16个氢能项目

与“国家队”实现牵手

南海是国内较早涉足氢能产业的地区,已经深耕该领域超过十年,集聚超50家氢能重点企业,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壮大。

在本次大会上,南海共有16个项目进行签约,签约方包括中国石化集团资本、国华能源投资、江苏清能股份、中深新产业、西安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院校,项目涵盖氢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环节,合作方式包括研发生产、产业基金、加速孵化、中日韩合作等,其中不乏院士项目和中国石化集团等龙头企业。

“今天签约的16个项目,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整个产业的链条,是我们目前产业链上所欠缺的一些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落地,将使我们的氢能产业链更加完整。”南海区区长顾耀辉表示,另一方面,南海此次与大连物化所、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国内氢能方面顶尖的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使得原有的氢能科技研发平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强大。

10月19日的大会上,南海再签约16个氢能产业项目。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摄

南海此次与西安交通大学携手,将共同打造氢能与洁净可再生能源技术科创基地项目,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教授为建设负责人,在南海区建设氢能与洁净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院。为了推进高温甲醇燃料电池动力电源技术产业化落地,南海区拟携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将打造年产1万台高温甲醇燃料电池电源系统生产基地。

此次签约,还吸引了一批“国家队”的加入。例如,南海与中国石化集团资本有限公司签约,将在成立恩泽基金、投资氢气储运项目、投资氢气储运项目和氢源开发上展开合作。南海与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签约,将南海的区域优势、经济基础优势,与中国石化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相结合,共同打造综合能源站合作项目。“通过这些行业龙头的引领,将推动我们氢能产业的发展再上新的台阶。”顾耀辉说。

此外,这些项目还将进一步扩大氢能示范的应用场景。与过去的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氢能汽车领域不同,此次签约项目已经涵盖到了氢能社区应用示范项目,对未来氢能的推广应用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

4个项目投产

实现电池催化剂生产突破

大会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南海氢能产业项目投产仪式。韵量燃料电池(广东)有限公司燃料电池电堆生产项目、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料电池催化剂产业化项目、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冷燃料电池堆生产项目、佛山南海氢能中心项目实现投产。一些项目是打破“卡脖子”的攻关项目。

其中韵量项目是重塑项目在南海的重要部分,已形成一期年产5000台套电堆的产能,实现电堆和膜电极的批量化制造。

“我们在南海丹灶落地了全国首条全自动化的催化剂生产线。”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瑾慧表示,燃料电池催化剂是一个“卡脖子”的环节,在投产之前,燃料电池都是依赖进口,投产后,公司才从这个市场份额里撕开一个口子。

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公司是国内首家规模化量产催化剂的科技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济平催化剂项目于2020年与南海区签约,不足半年就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全自动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催化剂年产能2吨,可配套2万台套电堆,产值可达6亿元。刘瑾慧表示,南海高效的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是吸引济平投资的最大原因。

攀业项目已经初步完成20MW空冷燃料电池堆的生产能力,开始为各类行业客户提供叉车、自行车、游船、扫地车、游览车和无人机等氢燃料电池多样化商业化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本次大会上展示了相关产品。

佛山南海氢能中心项目位于仙湖氢谷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7万平方米,总投资2.85亿元,打造集住宿、会展、会议、科研、办公、餐饮为一体的高端商业体,目前已集聚了佛山南海氢能馆、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华南氢安全促进中心等,致力成为全国知名的氢能科研和体验基地。

顾耀辉表示,接下来,南海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举办好氢能产业大会,使氢能大会办得更有内容,更加有影响力,对产业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更加强劲;二是更好地发挥以会招商的功能,发挥好会议这一平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支撑平台,完善氢能的生态,在政策方面,南海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世界氢能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策,让政策对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力。与此同时,将加快仙湖实验室以及相关科技平台的建设,为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精彩观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

佛山是国内氢能产业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今天的大会,我们也可以看到佛山对氢能产业的热度。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佛山氢能产业的发展环境和潜力,最终促成了2023世界氢能技术大会落户佛山。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Trankmann):

中国在全球推广氢能技术方面起到先锋作用,各国间氢能的交流合作将助力氢能产业发展,也有助缓解气候变暖问题。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关键之一就是氢能,为了普及氢能,需要通过实现量产来降低成本,重中之重是加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合作,应共同实现“氢能亚洲”“氢能世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

要关注四个问题:一是及时出台氢能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为氢能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技术攻关,努力突破核心技术,避免分散研发。三是秉持绿色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制氢产业链,鼓励多元化的示范运用,包括分布式发电等,更全面帮助氢能降成本。四是研究氢能产业发展同时,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科学全面分析氢能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效应。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卫昶:

要继续推动全产业链的成本下降,推动绿色制氢的发展,注重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构建一个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一哄而上。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南海新闻网

分享到:

2020-10-20 09:11:56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