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生态优先 为实验区建设注入新动能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实验区现代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践行生态优先理念?这一理念将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下称“实验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未来,南海区生态环境部门将通过哪些措施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副局长徐湛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扎实推进实验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该局牵头制定了《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提出,南海区生态环境领域各相关单位将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环境“全要素”管控,逐步建立实验区现代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到2030年,将实验区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高质量示范区。

南海水口水道一景。 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

》生态优先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0年9月,《佛山市南海区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明确,要深入贯彻“生态优先”发展理念,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着力点,在不突破永久基本农田总量和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规划控制指标前提下,以“5大重点任务21条措施”,对南海区土地、生态、产业和城市布局进行系统规划。

徐湛坤表示,这将成为接下来实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行动纲领。值得关注的是,《方案》也明确提出,要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建设规划、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质量改善,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和市场化水平,为南海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我们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作用,引领南海的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同时,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落实环境管控单元硬约束,来促成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徐湛坤透露,南海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引领,强化环境全要素管控,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让实验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同时,大力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改革工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聚焦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实验区建设探索过程中,南海区生态环境部门聚焦水、气、土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联动监管机制。可以说,这场城乡融合攻坚战开局良好,成效喜人。

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南海区空气质量六项指标(SO2、NO2、PM10、CO、O3、PM2.5)浓度同比均有下降,降幅都在两位数以上,最高为26.8%,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为88.7%,同比增加9.4个百分点,综合质量指数3.26,同比改善21.6%。

水环境质量方面,南海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1.4%,劣V类水体比例为0,均达到考核目标。7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罗村涌、大榄涌等22条重点河涌有所改善,改善率达81.8%。近日,南海区三圣河、五胜涌等两条河涌臭水体整治也通过了市环委办、市河长办组织的长制久清验收。

固体废物管理方面,南海区将加快固废危废能力建设,推进绿色工业服务中心和富龙项目,加强对建成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点的管理,并加快新收集点的建设,形成固废危废的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打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准入清单”环评审批改革,实行区域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保留优质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业,促进产业集聚。今年1至10月,全区无需审批的环评登记备案项目已有1580个,实行告知承诺项目4个,房地产、餐饮、社会服务等多个行业按环评改革要求落实豁免管理。

》直面挑战“六个化”推进实验区建设

徐湛坤表示,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领域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接下来将通过提升“六个化”水平,切实推动实验区建设。

首先是加快市场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例如,健全碳排放交易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等。产业化方面则是以“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为抓手,培育发展环保产业链,通过创新技术、开拓市场、扩张规模、提高效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竞争优势,推进协同治理,为实验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是促进科学化和系统化。把握治污科学规律,做到决策科学,治理措施科学,具体治理方法科学,督查科学,评估也科学。目前,南海区正全力推进“智慧环保平台”建设,通过集成各类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同时,推动现代化和精细化。现代化方面,集中于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完善覆盖城乡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建立大气重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水质自动监测体系等。精细化则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引领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提高准入门槛。例如,通过“三线一单”,合理划定环境管控单元,逐步建立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

文/珠江时报记者林应涛通讯员肖长安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南海新闻网

分享到:

2020-11-30 08:44:30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