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的硬核“南海力量”

南海“立体式”扶贫取得实效,提升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群众幸福感

最近,扶贫剧《山海情》火了。这部电视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从贫穷的山沟搬到黄沙弥漫的戈壁滩,在福建省的帮扶下,不断克服困难,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山海情》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不仅因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更因为这是脱贫攻坚的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的波澜壮阔的史诗。

作为珠三角先发地区,南海在这幅时代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世纪90年代起,富起来的南海开始肩负国家使命、广东责任,走上帮扶后发地区的漫漫长路。云浮、凉山、新疆、西藏,从省内脱贫攻坚到东西部扶贫协作,从政府到企业到市民,在莽莽大山上、在漫漫戈壁上,留下了南海凝聚全社会力量齐心战贫的铿锵脚印,为中国扶贫事业贡献了南海力量。

去年年底,南海两个脱贫攻坚战场传来双线告捷的好消息:南海对口帮扶的凉山州甘洛、喜德、越西全部顺利通过四川省贫困县摘帽验收,南海对口帮扶的云浮云城、云安、罗定三个区(市)共56条相对贫困村、6193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年来,南海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深入实施党建扶贫,着重从完善民生服务、产业对接、乡村振兴、深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寻求突破,推动云浮、凉山州北三县等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也为经济实力持续增加、基层和谐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南海精准帮扶云浮市云安、云城、罗定三区(市),从各个部门、镇街选拔精英,担任第一书记,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另一边,对口协作凉山北三县,南海尽遣精锐部队,优秀南海铁军奔赴千里之外的大凉山,将新思路送进大山,让产业闯出新路。

卢雄伟是南海区驻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上洞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自2016年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他积极主动与当地干部和困难群众沟通,倾听建议和意见,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找准致贫原因,确立了“抓党建带扶贫、抓产业促扶贫”的思路。

“我们首先把党建工作摆在第一位,通过抓好支部建设,先将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提上来,充分发挥支部的核心作用。”卢雄伟介绍。

在确立思路后,卢雄伟首先从村干部抓起。“每周我一定召集村干部开班子会,及时沟通问题,比如扶贫遇到的困难、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等。”卢雄伟说,每周固定的班子会提升了村干部的凝聚力,“上面领导过来看,都说我们村干部的精神面貌一次比一次好”。

“在党建引领下,现在村里拧成一股绳,党员带头参加新农村建设,村民积极主动加入,甚至主动拆掉旧屋,让出土地修路,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云浮市云安区上洞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友文说。

选一人,强一村,活一片。党旗漫卷,山水焕然。

南海对口帮扶的党员干部也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成为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火车头”,开创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格局,形成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脱贫攻坚的每一步前行,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将党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党建促产业,产业与党建共生共融、相得益彰,已经成为南海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亮点。”南海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南海还创新性地将党建融于产业发展之中,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内生潜能。

加大资金人员投入 用心用情帮扶取得实效

多年帮扶,南海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以投入强度保障脱贫攻坚力度。

脱贫攻坚战,资金投入是“子弹”。

南海区对口帮扶云浮市云安、云城、罗定三个区(市)共56个贫困村,4年多的帮扶以来,先后派驻167名干部,财政投入8.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投入1649万元,助力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另外,自启动与凉山州北三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南海用心用力倾情帮扶,先后投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6.02亿元、社会帮扶资金3354万元,用于安全住房建设、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持等470个项目,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使贫困群众得到真实惠。

2020年,珠江时报记者来到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安全住房现场,一幢幢崭新的住房呈现眼前。“搬之前,日子苦,搬之后,苦变甜。”村民张沙布莫难掩兴奋地说,“有了南海的帮扶,我们幸福感大大提升,住进了新房子,孩子们都送到了附近的中心校上学,离得很近。”

南海对口帮扶凉山州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建设的安全住房。(资料图片)

然而几年前,清水村还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加上交通不发达、生产生活方式单一,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村民大多是住房与畜圈同院,简陋的石土墙、木架瓦盖房,院内未硬化,一遇雨天满院都是稀泥;屋内置火塘,长年累月的柴火烟熏,让房屋变得漆黑阴暗。

脱贫奔康,安居才能乐业。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南海投入资金,建设蓼坪乡清水村安全住房项目,120户457人通过异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明亮的新房。

如今,清水村变了样,村内可见一排排独具特色的小洋楼,路两边都是太阳能路灯以及一个个规范建设的“绿化带”(微田园),还有标准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幼教点、医务室、文化室。

除了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南海还派遣精兵能将到大凉山北三县、云浮等地区开展对口帮扶。

在对口帮扶大凉山的过程中,南海帮扶工作组积极解决困难。其中,挂职喜德县委常委、副县长后,南海干部黄礼泉带着两家南海企业的负责人到喜德各乡镇招工,当他们去到一个很偏远的乡镇时,现场来了100多人,但忙碌了一整天,最终只招到一个人。“成功一个算一个。”黄礼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尽管阻力重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黄礼泉介绍,驻县工作组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采用“先体检、再招聘”的方式,提高群众参与度与招工效率;出发南海前召开激励动员会,打好思想上的“预防针”;建立匹配岗位的即时联动机制,前方工作组在凉山务工人员出发之前将务工人员的名单即时交付南海区人社局,由他们及时配岗;及时发放稳岗补贴稳定人心;邀请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宣传等。

经过不懈努力以及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南海帮扶的北三县最终决定打破原有的“工头”带人打工模式,形成县-乡-村-组的劳务输出体系。通过专车接送、精准配岗、技能培训、稳岗服务等措施,为凉山务工人员提供贴心服务。

南海干部的工作作风、态度和方法,让大凉山的干部感到由衷敬佩,“佛山干部曾对我说,‘办法不对就换思路,思路不对就换人’,这种做事坚决果断、追求高效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立体式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感谢党和政府,帮我们把房子修得这么漂亮。”2020年,记者到访凉山州喜德县鲁基乡的广东(佛山)新村时,村民吉伍尔坡高兴地说,以前他住的是破破烂烂的土坯房,而如今他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在家门口的鲁基乡循环产业园找到了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不仅是外部环境,还有致富奔康的心态。“政府有补助,但是建房子还是要靠自己。”吉伍尔坡说,在广东佛山的援助下,他们接受了技能培训,顺利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心里很充实,“只要我们努力,日子肯定有奔头。”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多年来,无论是省内精准帮扶云浮市云安、云城、罗定三区(市),还是对口帮扶凉山州喜德、甘洛、越西三县,南海都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子、一个个渐成规模的产业园坚定了当地人脱贫致富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了帮扶的实际成效。而在摆脱物质的贫困之后,他们想要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也更足了。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新型的经济运作模式,不仅能提高当地“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变当地群众观念,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在云浮罗定市龙湾镇大石村,在南海驻村工作组和当地镇委、村委的帮助下,大石村大规模发展南药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将村中集约的近220公顷土地,发展广藿香、黑老虎、走马胎等特色南药种植,同时,优先聘用村中劳动力,实现村内集体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枧岭村的温室大棚。珠江时报记者/廖明璨摄

此外,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医疗帮扶是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的关键一招。对口帮扶凉山州北三县以来,南海陆续派出不少医生、教师帮扶当地,也接收当地医生、教师等到佛山三甲医院、重点学校挂职学习,倾力为帮扶单位培养骨干。

既要扶到点上,也要扶到根上。经过多年帮扶,南海用立体式扶贫的实绩告诉当地的贫困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乡村振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实行有效衔接,既是脱贫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战略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变,又是脱贫地区走向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2020年,南海对口帮扶的凉山州甘洛、喜德、越西顺利摘帽验收,对口帮扶的云浮市56条省定相对贫困村、6291户贫困户100%脱贫。脱贫攻坚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离富裕还有很长的距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通向富裕之路的一个有效措施。

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也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

在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上洞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发展了剑花、秀珍菇、光伏发电等多个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上洞村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长到13000多元,村集体收入从零收入增长到年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实现“特色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收入零突破、贫困群众稳增收、村风文明、村貌改变”目标,目前已经成为云浮市党建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之一在于人的振兴、人才的振兴。

2018年,在佛山工作组驻甘洛工作小组的帮扶下,甘洛县蓼坪乡清水村村民周志军来到佛山培训。2019年,在看到高山蔬菜基地建设的“南海速度”后,他成了当地高山蔬菜基地合伙人。当时,他告诉记者,自己有个计划:争取打造尔苏藏族文化第一村,发展文化旅游业。2020年,记者回访时发现,尔苏藏族文化村的标识已经竖起来了,周志军也在家门口开起“农家乐”,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脱贫攻坚路上,周志军并非个例。多年来,南海在帮扶中都十分重视对带头人的培养,每年会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在相对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要素,反过来也能推动当地的发展。

关山已越,再瞰雄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2021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需要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婷 程虹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丁小君

分享到:

2021-02-24 10:42:12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