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 让珍宝﹃火起来﹄

南海通过新文创、新技术以及文旅相融,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

   

    6月12日是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南海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6项,这些分散在各镇街和村居的非遗文化项目,犹如散落在南海大地的一颗颗闪亮珍宝。如何让这些珍宝“串珠成链”,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南海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作为全市首个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的地区,南海坚持创新,通过新文创、新技术以及文旅相融,让“非遗”触手可及,让群众共享美好。

    加大扶持

    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2019年上东第四十届锦龙盛会“青年精英协会杯”传统龙舟锦标赛。珠江时报记者 廖明璨 摄

    2019年,南海率先在全市发布《佛山市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8-2027)》,这是南海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

    前瞻性的规划,有力推动南海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2020年,南海新增1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完成第五批区级非遗传承人及第六批非遗传习所申报及认定。目前,全区非遗项目达6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级27项、区级26项,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上取得显著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对传承人的保护是传承“非遗”的关键。2020年,南海共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传承活动等各类奖励资金136万元,落实省、市、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扶持35.7万元,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

    今年,南海区还对《佛山市南海区历史传统文化保护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加大非遗扶持力度。其中,增加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可获5000元的传承奖励;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也由原来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

    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要保护好,更要传承好。《实施细则》的重新修订,有利于推动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

    接下来,南海还将申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南海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南海区非遗中心办公室副主任谢小涛长期关注南海非遗发展,他认为南海申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有利于全面提升保护传承非遗的力度。“文化生态保护区强调的是整体性保护,申报成功后,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分内事,更是区域内的有关部门的联合保护。”

    ﹃创﹄享非遗 

    文创让生活有滋有味

仙岗村烧番塔。通讯员供图

    保护非遗不只限于传承,更重要的是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不是静止的,它必须适应当下的生活状况,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让非遗融入生活,特别是让年轻人把非遗“带回家”,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设计不可或缺。

    为此,南海首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于去年12月启动“南海·耀文创——首届南海文博IP活化大赛”,诚邀全球设计师从南海多家文博场馆和艺术馆(展览馆)的文化资源中寻找设计灵感,精心打造了一批颜值与内涵并重、传统与时尚兼具的南海特色文创产品。

    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南海区文广旅体局还在南海区博物馆举办《文物活起来,生活美起来》展览,集中展示南海文博IP活化项目以及近年来区内文博单位、非遗传承基地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探索成果,让市民在文创产品中感受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美美与共的生活场景。

    展览中,红红火火的烧番塔丰收果盘特别引人注意。烧番塔是南海一项中秋民俗活动,番塔火苗升得越高,预示着生活越兴旺越美好。在西樵镇松塘村、丹灶镇仙岗村,至今保留着这一传统民俗,并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款文创产品中,设计师创意性地将烧番塔非遗文化与生活美学相融合,以番塔为整体造型,兼采麦穗、家畜、镬耳屋元素。而随着顶层“火苗”高升,“福”字呈破层而出之势,寓意福气满盈。此外,设计师还结合年轻人爱用香薰、喜欢买花等生活方式,设计出“番塔香薰”“番塔花瓶”。

    而乐安花灯文创产品则更为新颖大胆,它从花灯中提取了莲花、莲藕、鲤鱼等元素,再设计成花灯戒指,戒指既可以单只佩戴,也可以组合佩戴,非常迎合年轻人的时尚观念。

    在人们的印象中,金箔锻造是一项非常传统的手工技艺。目前,广东仅剩南海罗村联合金箔厂一家仍沿用传统技艺和独有配方锻造纯金金箔。在本次展览中,金箔锻造一改为佛像贴金的“传统套路”,摇身一变成为梳子上的纹饰,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文创产品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生活。”谢小涛说,文创产品就像是一个突破口,能够重新找回传统手工技艺与百姓当下的生活方式的连接点,使非遗文化再次焕发生命力,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滋有味。

    ﹃屏﹄看非遗

    以新技术传播非遗文化

小小藤条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梁灿尧的巧手下,变成一颗颗栩栩如生的荔枝。通讯员供图

在中秋国庆西樵山系列活动上进行精英醒狮表演。珠江时报记者 廖明璨 摄

    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两个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4月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科威特国大使馆、科威特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的“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在南海大沥的六月西洋艺术馆举行,线上展览同步启动。

    其中,广东醒狮、香云纱、竹编、藤编、金箔锻造等12项独具特色的南海非遗项目及其相关文创产品也在展览中亮相,吸引了不少外国友人的关注,阿卜杜阿齐兹·阿尔玛哲便是其中一位,他对南海藤编十分感兴趣,认为用一条藤编制出形态各异的装饰、物品,非常不简单。

    线下让人印象深刻,线上展览同样精彩。用手机点开“物以载道——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的线上展览,一系列中外非遗项目跃现眼前:精美的南海藤编与竹编、威武的广东醒狮、盐步老龙礼俗、金箔锻造工艺……点击展品,还会弹出相关的介绍。

    “太精彩了,想不到线上展览也能如此精细。”市民辛威女士说,这次线上体验“出乎意料”,她万万没想到,通过屏幕就能实现随意“行走”,所有非遗展品一目了然。

    “‘科技+非遗’有着独特的优势,线上展览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局限;此外,高清的分辨率可以帮助观众突破肉眼的限制,排除围栏、橱窗等阻隔,拉近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六月西洋艺术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线上技术支持,馆长邓柏恩介绍,展览上线至今点击量已突破300万次,境外接入量超150万次,通过线上推动与传播,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乃至佛山、南海非遗的风采。

    事实上,南海早就启动非遗线上展示的探索。自2019年开始,《扒龙船》《平洲玉匠》《林氏洪拳》等以南海非遗项目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成为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广南海特色传统文化的创新举措。

    2020年,九江双蒸博物馆的非遗文创产品本味寒造青梅酒亮相“淘宝第一主播”薇娅的直播间,上线1分钟就创下100多万元的销售额;南海还推出非遗文化嘉年华活动,以H5的形式展示全区66个非遗项目,让本土非遗文化传得更广。

    此外,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南海各镇街将启动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包括“丹灶非遗fun多滴”“在大沥寻龙舟记忆”、南海博物馆“云课堂——走进非遗传承基地”等,为市民开启线上非遗之旅。

    而改造升级的南海区非遗展厅也将对外开放,一件件经过精挑细选的非遗文化展品,以及图文并茂的非遗项目展板,将引导市民认识南海的文化瑰宝,展现南海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游﹄玩非遗

    让市民共享文化盛宴

精致华美的金箔

    非遗不仅要耐看,更要好玩。在南海,非遗资源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让广大游客感受到南海非遗魅力,也让南海乡村旺了起来。

    西樵镇松塘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这里文风鼎盛,多项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如新春民俗活动“出色”巡游、中秋夜“烧番塔”、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等,还吸引了央视《记住乡愁》、凤凰卫视《筑梦天下》等大型节目到此拍摄。

    如今,松塘村已成为远近驰名的旅游名村,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乡村美了,人气旺了,家门口也红火了!这是我开的农庄,旺季时候吃饭要提前好几天预约。”村民区姨一边忙着做农家菜,一边乐呵呵地说。

    无独有偶,桂城的茶基村有600多年历史,村中河涌环绕,具有岭南水乡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因保留了市级非遗叠滘龙船漂移、国家级非遗十番音乐等传统文化,该村名闻遐迩,特别是叠滘龙船漂移,因比赛过程惊险刺激,每年端午都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专程前来观看。

    此外,南海不少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也纷纷推出体验项目,在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传承基地,人们可以一边体验酿酒工艺,一边探寻独特的家乡酒文化;在金箔锻造技艺传承基地,佛山金箔锻造技艺传承人吴炜全耐心讲解金箔生产工艺全流程;而在广东醒狮传习所、周家拳传习所等“南海武术”传习所,市民和游客更能零距离学到地道的南海功夫。

    “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带给市民、游客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的滋养。”南海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不管是活化形式多样的非遗项目,还是加大力度扶持传承人、传习所,其目的都是让人们共享非遗保护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增进文化自信。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洪晓诗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王景珍

分享到:

2021-06-11 09:46:31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