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桑园围文化熠熠生辉

桑园围和桑基鱼塘的发展史,就是历代佛山人民与大自然相互“调和”、互相“成就”的历史。

◎路骏峰

南海是千年古郡,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桑园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桑园围位于南海、顺德境内,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属于中国古代河口三角洲大型基围灌排工程。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是珠三角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里程碑。桑园围孕育出的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农业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特色风貌,为珠三角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说,桑园围和桑基鱼塘的发展史,就是历代佛山人民与大自然相互“调和”、互相“成就”的历史。佛山桑园围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佛山基塘农业系统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一步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桑园围和桑基鱼塘的保护和利用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一、桑园围是千年古郡南海的重大文化财富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桑园围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植于“天、地、人、食”农学理论的厚实土壤之中。桑园围不仅是一种农业、水利技术,还是一种包含哲学、历史、文化内涵的精神资源。如今,长期生活在城里、适应了便捷高效城市生活的市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还有多少?同时,现在的农村和传统农村在空间形态、人文风情、产业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样子。许多现代化因素正在农村大地上成长,有些东西如农耕文化的实体印记和精神印记正在慢慢消逝。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要振兴乡村,就要振兴乡村文化,要振兴乡村文化,就要传承好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对南海来说,保护和发展桑园围,在一定区域内保护和还原千年前岭南桑基鱼塘文化盛况,将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助推南海乡村振兴甚至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

二、发展桑园围文化,需要在深度和系统性上下更多功夫

南海近年来在保护和发展桑园围上下了很大功夫。如结合万里碧道建设加快桑园围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围内水环境和水生态,优化美化水景观和水廊道,打造了从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至听音湖片区10公里的水上生态观光线路。组织基塘农业产研直联工程,与省农科院在核心保护区共同成立工作站,开展“桑蚕生态养鱼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研究项目,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基塘农业生产发展模式。整合桑园围片区内的各种资源,通过“旅游+宗亲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旅游+传统民俗节日”等活动,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塑造桑园围乡村旅游品牌。“九江·儒林鹭鸟探秘之旅”“西樵·田园平沙生态之旅”“黄飞鸿功夫文化体验之旅”等活动,为大众所耳熟能详,松塘村、烟桥村、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等地方也成为热门打卡点。然而,游人对去过的地方只记得名字、美丽的景色和热闹的活动,文化旅游的浅层次目标是达到了,但深层次的以文化人的目标却没有得到有效实现。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识没有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对乡村重要价值的认知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对桑园围的巨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缺乏深刻认识。目前南海围绕桑园围开展的文化旅游工作,还没能有效地推动桑园围文化根植在人们心灵深处、脑海之中。

究其原因,现有的桑园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以“文化+旅游”“技术+文化”等简单的拼接为主,缺乏系统设计,在深度融合上不够,难以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拓展,最终导致桑园围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和旅游产品的结合不够深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力难以发挥。怎么样更好地传承和开发桑园围文化,是今后需要正视的重大问题。

三、保护和利用桑园围需要学先进强本领

“苏湖熟天下足”。地处“苏杭天堂”中央的浙江省湖州市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物质富饶的同时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厚,造就了“一部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辉煌成绩。湖州的发展,桑基鱼塘功不可没。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传统桑基鱼塘系统,2014年和2017年相继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整个系统包括与蚕桑有关的生态系统、水利工程系统、丝绸产业和衍生的蚕桑文化、“四大家族”鱼文化等,各个系统之间都保持着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至今仍为湖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增动力、添亮色,产生积极影响。

湖州在保护和发展桑基鱼塘系统中有以下好经验好做法:第一,做好规划,系统规划、多点发力。当地将桑基鱼塘生态景观、水乡自然风光、古村落风貌、鱼文化、蚕桑文化、儒学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桑基鱼塘系统保护区逐步打造成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集生态旅游、水乡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科普教育、研学实践、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水乡古村休闲旅游景区,促进桑基鱼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做好经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核心保护区内培育了以荻港渔庄、云豪家庭农场、阿大蚕桑专业合作社、湖州天河食品有限公司等39家传承、开发、利用桑基鱼塘系统各类产品的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主体,鼓励企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产业效益。系统内多家主体开展了“跑道式”生态循环养鱼、家蚕人工饲料与桑叶机械化采收模式的实践,推动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为渔业、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第三,做好推广,重视品牌营销与拓展。湖州各级十分重视桑基鱼塘系统这一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将其作为乡村旅游市级核心品牌着力对外营销,营销平台覆盖中央、省级和市级媒体,还出版发行了《浙江桑基鱼塘系统》等科普丛书。与此同时,将桑基鱼塘系统生态模式编入南浔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桑基鱼塘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论坛”及鱼文化节、蚕花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利用墙报、网站、微信等开展桑基鱼塘生态功能及保护重要性相关知识的宣传,扩大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珍惜千年文化遗产,做好保护和发展两篇文章

桑园围和桑基鱼塘是穿越千年的农业生态活化石,更是社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做好桑园围的保护和发展,南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以“功能保护”为前提,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高点定位谋发展,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利用,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等原则,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生态农业为基,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创新创造为径,将保护开发桑园围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桑园围和桑基鱼塘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利用。二是以“深入人心”为目标,在“教育宣传”上做文章。积极筹建桑园围博物馆,集中展示桑园围历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系统展示珠三角水利农业开发史及区域自然史、人文史,提供高质量、高品质文化教育服务。打造桑园围特色研学场所,让学生与农业专家面对面,了解桑园围和桑基鱼塘文化。邀请媒体、中小学生共话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桑园围文化扎根人心。三是以“持续发展”为核心,在“产业融合”上出效益。培育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活化桑园围和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推动农业、旅游、教育、文创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把农副产品、农业技术、农耕活动及民俗艺术有机融合,如开展桑葚采摘和果酒体验、蚕茧、蚕丝文创产品制作课程、鱼塘亲子捕捞大赛等。培育桑园围的文化品牌,打造桑园围特色文化IP,提升各类活动和产品的辨识度和附加值,进一步擦亮桑园围文化金字招牌。

沧海桑田,默默守护一方平安、哺育亿万生灵的桑园围走过了千年岁月,见证着珠三角的沧桑巨变。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在大力保护和发展之下,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一定能够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系南海区委办(区府办)改革协调股股长]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梁夏

分享到:

2021-12-14 10:05:20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