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提出挖掘进出口潜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稳市场主体保订单等15条措施。
作为我国对外经贸金融服务的主渠道银行,中国银行《关于建立合作机制的协议》有关内容,结合《“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制订并发布《中国银行支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外贸行动方案》。
扩大贸易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助力外贸基本盘稳中有进
一、加强外贸信贷投放支持。敏捷响应进出口企业保订单、拓市场、扩进口等方面经营资金需求,强化对进出口企业授信支持力度,扩大贸易融资客户覆盖面,2022年中国银行内地机构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不少于5000亿元的融资支持。重点加大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支持力度,确保对中小微内外贸企业融资投放增速不低于中国银行整体信贷投放增速,升级“中银企E贷•外贸贷”,提升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运用出口信贷、银团贷款、信保融资等结构化融资工具与保函等增信服务,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境外工程承包、跨境投资提供中长期融资与增信支持,促进贸易与投资协同发展。
二、提升跨境结算服务效率。打造“中银跨境汇款直通车”系列产品,实现全渠道、本外币跨境汇款直通式处理,助力进出口企业提升跨境资金收付效率。升级在线单证服务,优化基于新版企业网银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单证结算服务,优化线上化服务体验,助力企业安全、高效收付汇。2022年中国银行内地机构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不少于1.8万亿美元的国际结算服务支持。
三、助力各类外贸主体稳定发展。聚焦大型骨干外贸企业跨境贸易链管理需求,“一企一策”量身设计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以外资促外贸,为外资项目落地与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管理提供便利化结算、全球现金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依托线上渠道与产品,提升服务中小微外贸企业的便利性、可得性,加大对民营小微外贸企业减费让利力度。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强对东部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合作共建加工贸易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金融保障。做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金融服务支持,助力稳岗扩就业。
创新新业态新模式金融服务,助力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
四、服务海外仓高质量发展。发挥全球化经营优势,支持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传统外贸企业、物流企业综合运用建设—运营—移交(BOT)、结构化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多元化积极开展海外仓建设与布局。通过提供全球开户、内保外贷、租赁保函、货押融资等针对性产品,持续为海外仓租赁、运营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助力“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发展,为企业出口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
五、升级完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方案。优化跨境电商支付机构收付产品——“中银跨境e商通”功能,扩大与境内外支付机构合作范围,积极为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和独立站提供直接收款服务,实现跨境电商收付款服务全覆盖跨境电商间直联模式和应用场景,做好跨境电商场景线上化大数据融资服务支持。2022年为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提供超过2000亿元的跨境资金结算等服务支持。对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化建设和范围扩容,加强对园区物流配送、第三方支付、专业服务、技术创新应用等配套产业的金融支持。
六、支持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服平台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地区完善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金融服务功能,优化市场采购贸易线上收结汇产品“中银跨境e采通”。积极为外贸综服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的一站式代理出口收汇服务,加强对平台被代理企业的融资支持。积极稳健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创新和探索。做好对保税维修等新业态金融服务支持。
七、提升外贸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企业手机银行国际结算特色服务专区,完善跨境收付汇等高频功能,实现“服务功能一站式,交易联动一体化”。构建主动融入场景生态的外贸金融服务嵌出模式,针对外贸企业需求嵌出收汇通知、账户查询、外币结汇、外汇牌价等服务。深化与政府机构、主流航运企业、金融机构等建设的区块链平台对接合作,扩大“区块链+贸易金融”场景化服务方案应用。
提升全方位场景化服务水平,助力产业链贸易链循环畅通
八、优化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保障。运用“航运在线通”“航运直通车”等服务方案,积极为航运企业、平台企业及上下游客户提供线上化、自动化等运费收缴服务,加强运费项下普惠性融资产品创新与推广。完善中欧班列金融服务方案,积极探索开展多式联运提单融资业务。
九、助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配合海关总署税款改革,加大海关税款担保保函业务推广,以电子化关税保函服务为企业提供快速通关便利。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金融服务功能,融合“一盾双证”技术升级推出“单一窗口共享KEY”,打造一站式线上进出口业务办理金融管家。依托“报关即时通”产品提供海关税费在线支付服务。
十、支持外贸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围绕外贸产业链整体金融需求,依托“中银智链”供应链金融品牌,量身设计跨境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本外币账户管理、全球授信额度、银团贷款、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内保外贷、海外直贷、债券融资、资金衍生产品等综合金融服务支持,更好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与优势。
十一、服务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强对贸易双循环企业金融服务保障,支持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和跨国供应链服务企业发展,助力企业拓展贸易渠道、完善供应链网络。支持重点商品市场与海外互联互通,加强收付结算、贸易融资等一体化服务支持,提升市场采购贸易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积极对接出口转内销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建设,有效嵌出场景化产品服务。
十二、深化境内外联动提升全球一体化服务水平。发挥全球化优势,聚焦双边贸易完善海内外机构联动模式,提供涵盖进口、出口两端的无缝式衔接服务,做好跨境联动融资安排和现金管理等服务支持。运用多种联动融资产品和金融工具,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优化专业服务协助应对风险,助力增强贸易韧性与安全
十三、积极保障大宗商品进口稳定安全。加大金融支持,积极保障能源资源产品、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助力维护经济安全和供应链稳定。深化商投行联动,加强大宗商品进口融资与保值组合服务,协助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通过参与共建Trade Go大宗商品区块链平台,搭建服务亚太地区大宗商品贸易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探索在大宗商品贸易以及配套贸易融资领域中应用区块链技术提供在线化交易撮合、单据传输、融资发放、资金清算等服务。
十四、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拓展以人民币跨境使用为基础的本币结算合作,完善双边贸易本币结算通道,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资金收付时效,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和市场分析等服务,引导客户在符合实需前提下更多采用本币结算。优化丰富跨境人民币产品体系,助力完善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网络,提升全球人民币服务能力。
十五、协助企业提升应对汇率风险能力。积极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帮助各类外贸企业灵活运用远期结售汇、人民币汇率期权等产品,有效管理汇率风险。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工具,有针对性地引导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客户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结合客户需求,增加报价货币种类,进一步便利客户保值,促进客户套保比率提高。
十六、积极扩大信保融资覆盖。深化与中信保合作,扩大出口信保融资覆盖面,创新并丰富跨境电商、海外仓、内外贸一体化、服务贸易等场景下信保融资方案。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工商联组织、信用保险机构、担保机构多方合作,通过信保融资、银担基金等方式提升中小微、民营外贸企业客户抗风险能力,推广“政银保”综合融资平台模式。
搭建贸易促进金融服务桥梁,助力拓宽开放发展空间
十七、支持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助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围绕丝路电商、陆海新通道等重点项目,加强一体化金融服务支持。把握RCEP生效实施机遇,加强贸易便利化、无纸化服务创新,支持区域贸易便利、产业融合及资金流动。对接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横琴粤澳深合区等试点地区,深化跨境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企业综合运用境内外市场资金,降低融资成本。
十八、金融赋能重大展会平台贸易促进作用。继续全力服务进博会、消博会,助力扩大国际采购和优质消费品进口。积极做好广交会、服贸会等展会服务支持,助力企业拓展贸易渠道。聚焦重大展会做好全方位服务,优化一体化金融保障,协助做好展前招商招展,积极开展供需对接、主题论坛等展中配套活动,紧跟展后签约履约做好金融支持,确保展会溢出效应充分释放。
十九、开展“百场万企”支持外贸高质量系列活动。2022年组织举办一百场以上金融服务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活动,聚焦对外贸易热点和需求痛点,通过开展宣讲培训、贸易投资对接、产品推介等形式,直接服务和覆盖一万家以上进出口企业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惠及面。
二十、促进贸易投资对接合作。依托“惠如愿•中银e企赢”全球企业生态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线下贸易投资撮合服务。依托“中银跨境贸易俱乐部服务”,为国内进出口企业提供线上跨境贸易撮合和全球贸易咨讯服务。积极服务投洽会等投资促进平台,以高质量服务支持双向投资高水平开展,以高水平投资带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综合化、专业化优势,优化金融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担当外贸金融服务主力军、外贸新业态新金融开拓者、贸易全链条金融服务整合者、助力企业防控风险守护者、国际经贸合作桥梁建设者,为外贸稳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招卓臻)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王景珍
选择举报类型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