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育雏凤 粤曲正青春

郑雪娴把粤曲带进校园,让粤曲种子根植孩子心中

“刚才出场的眼神没抓好。在舞台上,眼神一定要专注、准确,才能将人物表现传神。”近日,记者来到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看到,郑雪娴正在为和曦粤韵曲艺社的小戏骨排戏,随后她亲身示范,将要诀分解,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地给孩子们抠戏。

作为区级粤曲非遗传承人,郑雪娴经常手把手教孩子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30多年来,从粤曲业余爱好者,到一名粤曲老师,再到粤曲传承人,郑雪娴始终坚守初心,把粤曲带进校园,让戏曲文化在更多年轻人心中发芽。“粤曲不仅是地方曲艺,更是本土文化的骄傲,每个南海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

郑雪娴(左二)与国家一级演员郭凤女(右二)、佛山市非遗粤曲传承人郑艳芬(左一)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谈学艺

永远保持“从零开始”的初心

“我叫做崔莺娘,身在平康里中。”提起最喜欢的粤曲,郑雪娴对红线女那首《崔莺娘》念念不忘,那也是她小时候反复哼唱的粤曲。

郑雪娴出生在里水镇贤僚村。在这里,粤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氛围,并在坊间高度传唱,男女老少乐在其中。耳濡目染下,郑雪娴自小就喜欢唱粤曲。

由于天生嗓音好,郑雪娴经常被“惦记”。读初中时,恰逢石门中学校庆,一位校友写了一首粤曲需要找人唱,同学们便纷纷推荐郑雪娴。为了让这首粤曲呈现得更好,她向学校里一位学过粤曲的老师学习,粤曲这颗种子从此便在郑雪娴心中破土发芽。

1990年,郑雪娴大学毕业,就被推荐代表当时的和顺镇参加南海县粤曲比赛,自此登上了表演的舞台。然而,曲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郑雪娴也受到不少质疑,“她只是嗓音好,其实唱粤曲还欠韵味。”

听惯赞美之辞的郑雪娴,当然不服气。她请教身边的老师傅,老师傅说,唱粤曲非一朝一夕,没有几十年的浸淫很难唱出韵味。后来有人提醒她,要先学简谱,才能知道粤曲的节奏和音长音短。

仿佛一言惊醒梦中人,郑雪娴便从零出发,自学简谱。“那个年代,老师傅都是发烧友,几乎不懂简谱,个别乐手略懂一二,我便缠着他们学,慢慢才学会了叮板。叮板,是粤剧锣鼓中的节拍强弱表示方式。”郑雪娴回忆,工作之外,她的时间几乎全花在学习简谱和练习音准上。她经常听收音机,听粤剧大佬倌唱,对着简谱,从中领悟粤曲的唱法。

为了不断突破自我,郑雪娴2006年拜师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非遗粤曲传承人郑艳芬。2016年,在郑艳芬的引荐下,郑雪娴拜师红线女入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郭凤女,学习“红腔”的方法和技能,并跟着师父到处登台演出。

“天赋不是成功的必然条件,勤学勤练才是成功之母。”郑雪娴说,直到现在,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仍会找两位老师请教,不断看简谱、练习,甚至一次又一次录音逐一对比,改正后又再录音,直到满意为止。

郑雪娴坦言,每次上台献唱,台下的观众既有赞赏,也有批评建言。“学粤曲是一个学无止境的过程,每一次批评都是自我反思和提升的机会,只有保持从零开始的初心,虚心学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谈传承

让孩子收获自信是关键

作为区级粤曲非遗传承人,郑雪娴不仅在曲艺的路上孜孜不倦,还将粤曲传承放在课堂中,让粤曲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中。她认为,只要给予引导,孩子们也能走进粤曲的世界,感受粤韵悠扬。

说起和曦粤韵曲艺社的缘起,郑雪娴老师笑称源于一次巧合。“当时,有老师的子女要去参加比赛,刚好也有老师会唱粤曲,就提议出个粤曲节目。”让老师们惊喜的是,孩子不仅能学,还学得很好。随后,郑雪娴与郑艳芬老师商量,在和顺中心小学开设曲艺课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初学曲艺的学生在不久后的南海区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得金奖。这给了学校很大信心。20127月,在南海区文化馆、里水镇教育局的支持下,和顺中心小学和曦粤韵曲艺社挂牌成立。

在传承过程中,郑雪娴首先通过各种角色的扮相,以及演示刀、枪、飘带等道具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培养他们对粤剧粤曲的兴趣。

郑雪娴教孩子们表演,挥舞飘带。

珠江时报记者/穆纪武摄摄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并喜欢粤剧粤曲,郑雪娴颇费心思。“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解,不管是动作还是唱法,都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郑雪娴说,每个学生自身条件不一样,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开窍较晚,但只要循循善诱,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舞台上发光。

在教学中,郑雪娴还会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角色的特质进行适当发挥。“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要让每个孩子有发挥的空间。”郑雪娴认为,对学生要提点,但更多的是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中收获自信和快乐,他们才会越学越有劲,越唱越有“瘾”。

在郑雪娴的悉心指导下,她的学生代表学校在区、市及省赛中拿下多个奖项,其中周杰勇凭借《罗成写书》斩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一等奖,作为辅导老师,郑雪娴也获得了该大赛的园丁奖。粤剧《芦花荡》则获得了广东省中小学生地方戏曲艺术展演一等奖,并作为唯一一个小学代表参加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艺术成果展演。

如今,和曦粤韵曲艺社已从最初的不足10名学员,发展到40多名,并成为南海粤曲传习所、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佛山市非物质遗产粤曲传承基地。“曲艺社学生经常训练结束后都不肯走,他们总想跟着老师学到更多。”郑雪娴说,每每看到学生对粤曲如此上心,她便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谈粤曲

要厚植传承和创新的沃土

近些年,粤曲保护传承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譬如人才断层,粤曲创作、创编人员匮乏等。而在郑雪娴看来,打造粤曲传承和创新的浓厚氛围至关重要, “有了氛围,就能吸引人才,有了沃土,就能培养大树。”

为此,郑雪娴积极推广粤曲文化。作为里水镇曲艺协会副会长,她积极参与曲艺协会活动,几乎每周都抽出2晚时间对粤剧发烧友进行指导,并进行节目排练。她还担任社区粤曲课堂及暑期品牌文化活动夏令营粤曲课堂的导师,传承粤曲文化。

郑雪娴登台唱粤曲。受访者供图

每年,里水镇都会举行730“查笃撑”曲艺剧场和“粤韵绕古祠”展演等曲艺品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郑雪娴白天教学,晚上抽空参演,将粤曲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为了更好传播里水本土特色文化,郑雪娴还把梦里水乡特色融入粤曲,演唱了《赞石塘》《生态新城》《水乡情》等本土原创曲艺。

对于“粤曲进校园”,郑雪娴有着自己的理解。“做粤曲传承这些年,我收获了很多。作为非遗传承人,要担起肩上的责任。”郑雪娴谈道,“粤曲进校园”不是要培养戏曲表演的从业者,而是要通过粤曲这种艺术载体让孩子们领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从小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从根本上解决粤剧粤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

“大家以为粤语不够普及,但是我的学生中,很多都不是本地人,他们一开始说普通话,后来因为悠扬的粤韵而主动学说粤语。”郑雪娴说,粤剧粤曲仍然充满魅力,孩子们的表演,可能会让人惊叹,原来古老的粤剧也可以这么潮。

近年来,粤剧粤曲传承屡有创新,《白蛇传·情》就融合了戏曲艺术与电影技术,以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粤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样,校园内也屡屡将粤剧与课本结合,通过改编课本剧,让孩子们成为书本中的主人公,让学习更加充满趣味。在郑雪娴看来,这些都是创新的举措。“我对粤剧粤曲的发展很有信心,我相信,粤剧粤曲的文化传承会越来越好。”

人物简介

郑雪娴从小便在耳濡目染下接触粤曲艺术,2016年师承红线女入室弟子、国家一级演员郭凤女。现任职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中心小学教师,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工作

之余积极参加群众曲艺表演,曾经获得佛山市群众大赛金奖,南海区曲艺大赛金奖。

2011年起开展“粤曲进校园”项目,创办和顺中心小学“和曦粤韵”曲艺社,带领曲艺社参加广东省首届粤剧粤曲大汇演获金奖,参加省少儿花会获银奖,并培养了一批粤曲新苗和爱好者,为推广粤曲创新、传承作出贡献。

20177月,郑雪娴被认定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曲)代表性传承人。

/珠江时报记者 黎小燕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婷

分享到:

2022-06-17 09:12:17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发表
评论不能为空!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该评论已关闭!

选择举报类型

营销广告
淫秽色情
恶意攻击谩骂
其他
提交
取消

实名认证

提醒您:

应国家法律要求,使用互联网服务需完成实名验证。为保障您账号的正常使用,请尽快完成手机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看点新闻

更多

推荐视频

更多